手机在偷偷的监听我们吗?



大家好,欢迎收听本期节目!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:刚和朋友聊到某个东西,比如露营帐篷或者是一款新出的游戏,没过多久,打开手机,相关的广告就精准地推送过来了? 是不是瞬间觉得后背发凉,心想:“我的手机是不是在偷听我说话?”
这几乎是互联网时代最经久不衰的“阴谋论”之一了。很多人都觉得,像Facebook、Google这些科技巨头,肯定是通过手机麦克风偷偷录下我们聊天,捕捉关键词,然后给我们推送定制广告。听起来简单直接,对吧?但这些公司呢,一直都在否认。
那么,真相到底是什么呢?手机真的在无时无刻地监听我们吗?
首先,我们要明确一点:到目前为止,除了个别案例和大家的“感觉”,并没有确凿的技术证据证明手机在进行这种持续的、针对广告的“偷听”。
科技公司和一些研究机构都做过解释和实验。比如,早在2016年,Facebook就公开声明,他们推送广告是基于用户的兴趣、个人资料等信息,而不是你大声说出来的话。
2019年,一家叫做Wandera的网络安全公司做了个实验。他们把两部手机(一部iPhone,一部三星)放在一个房间里,连续三天,每天播放30分钟的宠物食品广告。同时,在另一个安静的房间里放着同样的手机作为对照组。实验人员密切关注这两组手机的数据消耗、电池用量和后台活动。
结果呢?实验结束后,播放广告的手机上并没有出现宠物食品的广告。更关键的是,这两组手机在数据消耗、电池用量上几乎没有差别。你想啊,如果手机真的在偷偷录音,并且把音频上传到云端去分析,那肯定会消耗不少数据流量和电量,这是很容易被检测到的。实验数据显示,这些应用的后台数据流量远低于语音助手(比如“Hey Siri”或“OK Google”)被唤醒后传输数据的量。
一位前Facebook的产品经理Antonio Garcia-Martinez也分析过,如果Facebook要持续监听美国1.5亿日活用户半天,每天产生的数据量可能高达20 PB(拍字节),而当时Facebook整个数据存储量大约也就300 PB。这在技术上是很难实现,并且几乎不可能不被用户察觉的。有人说可以在手机本地处理音频、识别关键词,但这同样会对手机CPU造成巨大负担,影响手机性能,也很难隐藏。
听到这里,你可能会稍微松一口气。但别急,事情还没完。虽然手机大概率没有在持续“偷听”我们的对话来推广告,但研究人员发现了可能更令人不安的事情。
2017年,美国东北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研究手机监听问题时,意外发现,虽然没有App偷偷启动麦克风,但有些App竟然会自动截屏,甚至录制屏幕活动,然后把这些信息发送给第三方!他们检查了超过17000个安卓App,发现有9000多个App有截屏权限,并且确实有App在这样做。想象一下,这可能比录下你和天花板的对话要隐私泄露得更严重。
那么,那些精准得吓人的广告到底是怎么来的呢?
这就是我们要说的,“更令人不安”的真相。
科技公司或许不需要通过“偷听”这种技术上麻烦且容易暴露的方式来了解你。它们有的是更“高明”、更隐蔽的方法。
你的手机记录了你太多的信息:你的地理位置、你去过哪里、和谁在一起;你的搜索记录、浏览历史、点赞内容;你在各个设备上的行为轨迹(是的,他们可以跨设备追踪你);你在社交媒体上的好友、他们的兴趣爱好;你用会员卡购物的信息(那通常绑定了你的手机号或邮箱);甚至你在输入框里打出来但最后又删除没发出去的文字。
所有这些海量的数据,都被强大的算法处理分析着。这些算法可能比我们自己更了解我们的习惯、喜好,甚至能预测我们的需求。所以,当你和朋友聊到某个话题后看到相关广告,可能并不是手机“偷听”了,而是算法根据你和你朋友的位置、共同兴趣、最近的浏览行为等等无数个数据点,“猜”到了你们可能会对这个话题感兴趣。
虽然这些算法并不完美,你肯定也收到过很多莫名其妙的广告。但哪怕只有一部分时间它们“猜”对了,那种精准度也足以让人感到毛骨悚然。
所以,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:你的手机在偷听你说话吗?为了推送广告而持续监听,目前来看,证据不足,技术难度也很大。但是,这并不意味着你的隐私是安全的。我们日常使用手机和各种App所产生的海量数据,正在以我们可能并未完全知情的方式被收集、分析和利用。这种基于大数据的用户画像和行为预测,其精准度有时确实令人不安。
相比于简单粗暴的“偷听”,这种复杂、隐蔽、基于海量数据的“预测”,或许才是数字时代更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隐私议题。
好了,本期节目就到这里。感谢您的收听,我们下期再见!